陪伴Q系列【青少年可能會有的悲傷反應 】
- 失親兒基金會諮商中心
- Jun 18, 2021
- 1 min read
青少年為了維持在同儕面前的形象,較少會向外求助或接受他人安慰。在親人過世後較容易出現憂鬱、退縮,或藉由破壞性行為逃離與壓抑情緒,隱藏絕望感,但內心其實是孤單、害怕,覺得被遺棄的。
☆少年因喪親出現的想法
知道人死了就不會回來
需要獲得重要他人的支持
想要了解更多親人過世的相關細節
☆青少年因喪親出現的感受

生氣
罪咎感
傷心、難過
害怕被拋棄
擔心被視為弱勢族群,覺得自己因喪親不再像一般人一樣
喜怒無常、情緒起伏大
情感麻木、隱藏情緒
擔心與不安未來再有災難發生

☆青少年因喪親出現的行為
失眠或睡更多
叛逆
吃不下或吃很多
同儕關係變疏離,在同儕間言行舉止都特別小心。
退出日常有興趣的活動
學校學習狀況不佳
衝動、破壞危險的行為
想幫忙承擔更多家事
不主動向外求助,或接受他人安慰
☆青少年需要的回應
鼓勵青少年和同儕、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心情
當青少年願意分享時,給予傾聽、瞭解和安慰,不帶自身的評價或建議、解決方案來回應他們
鼓勵青少年透過繪畫、書寫、音樂表達感受或參加悲傷支持團體
讓青少年決定在悲傷的期間是否需減少學校壓力的承載量
盡可能如實的回應青少年因喪親而產生的疑問
給青少年空間選擇是否要參加喪禮或哀悼的儀式
Commentaires